新闻中心
【圖解】AI轉型最怕「病急亂投藥」!2招解方指南,企業撿現成精準止痛
Release time: 2024.07.24


「AI這個議題談了1年多,大部分企業都已經度過懷疑期,進入探索期。」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分享實務觀察。

儘管AI的概念已存在數十年,但在2022年11月底,OpenAI推出ChatGPT的那一刻,人類正式掀開潘多拉盒子,不管大中小型企業,都被捲入漩渦之中。過去熟悉的工作流程、經營模式都受到AI挑戰,國際貨幣基金(IMF)總裁喬治艾娃(Kristalina Georgieva)甚至預期, AI會在未來2年衝擊先進經濟體6成的工作,以及全世界4成的工作 。

企業必須盡快脫離觀望階段,投入資源進行內部大體檢,同時尋求補藥,希望盡快調整好體質,跟上變化多端的市場。畢竟AI不只會取代部分人類的工作,會用AI的公司更會取代不會用AI的公司。

今年7月,《數位時代》和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共同發表《台灣產業AI落地調查》,發現台灣已有多達89%的企業都已經在評估、導入AI到工作流程中。只是很多企業也許會有相同的疑問:要導入什麼?

企業瘋AI拉高生產力,新手也能完勝老鳥
以廣義的AI類型來看,這些企業中,有高達49%都已經開始使用「生成式AI」,負責產生圖像、文字內容,協助加速文件撰寫或行銷創意發想等日常工作。第2大類型是30%企業導入的「互動型AI」,也就是能用自然語言互動、回答問題的聊天機器人,主要能節省客服人力、縮短等候時間。第3大類是「辨識型AI」,利用語音跟影像辨識技術提升作業效率與效能,如門禁辨識等。

從這些項目中可以看出,企業希望靠AI提高員工生產力和服務客戶的速度,這也是目前市面上AI解決方案最主流的方向。

史丹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在去年合作發表一份職場AI報告(Generative AI at Work),《彭博》指出,學界普遍認為這份報告,是科學領域首次進入實體工作場所考察AI產生的具體影響。他們花了1年時間,研究一家全球500大軟體公司位於菲律賓的客服團隊,意外發現平時表現最差的新手客服,從AI工具中受益最大,在AI協助下完成工作的速度加快35%,對團隊的貢獻甚至可以超越其他資深卻沒有使用AI的員工。

研究總結特別指出, AI工具可以學習公司頂尖員工的隱性知識 ,比如可以說什麼話安撫憤怒的客戶,或根據客戶的情況分享需要的技術檔案,即使是技能不足的新進員工,也可以憑藉這些知識,迅速提高生產力。

這還只是相對基礎的客服功能,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數位轉型服務負責人溫紹群指出,隨著今年AI PC、AI手機問世,AI將有更多複雜專業的應用,從天上被拉到地端,進入一般企業員工視野。例如在ERP系統中加入AI助理,再串接到App中,員工只需要一台手機或平板,甚至不用連網路,就可以完成任務,「你不需要會看表、不需要開專業軟體,只要會講話,就可以靠AI助理分析ERP系統的資料,這絕對是中小企業的福音。」

別想著一步登天!導入AI須長線思考
企業的需求愈來愈具體,但《台灣產業AI落地調查》卻顯示,只有32%企業已制定短中長期的計畫,其中已經具體編列預算的僅25%。這些企業共同的挑戰是:如何判斷ROI(投資報酬率)?

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林彥良分享,在AI相關的工作坊活動中,經常詢問主管導入AI的目標,結論是「都跟錢有關」,不管是希望提升獲利、增加毛利、降低成本都希望AI能做到。

不過,AI對生產力的效益,其實很難直接展現在財報上,例如當人員處理案件的平均速度變快,究竟是AI的功效、更強的教育訓練,還是員工個人能力提升的成果?很難列出AI投資報酬率的簡單公式。盧志浩認為,這些效益最終會反映出來,但它需要時間和明確的衡量指標,否則在投資人、企業高層眼中,容易完全隱身。

第2種問題在於缺乏可用數據,今年企業AI應用大多想往「推理」走,也就是能夠具有聯想和邏輯能力,在有限的指令下自動從A連結到B,但這點仰賴非常大量的資料,而且要是清理過的可用數據,否則只是「Garbage in, garbage out.(GIGO)」(垃圾進,垃圾出)。

林彥良觀察,疫情時期各界喊著數位轉型,但扣除掉資源充足的大型公司,中小型企業由於缺乏人才等問題,資料可用性依然相當低,一碰到AI議題就原形畢露。

當企業被這些猶豫拖慢步伐,公司裡的員工可能就會選擇「自己動起來」,微軟(Microsoft)今年發布《工作趨勢指數》調查,發現台灣員工對使用AI工具相當主動,多達84%知識工作者都在日常中使用,高出全球的75%比率,更有79%是「自行帶來AI工具工作」,不再只是等待公司的訂閱、導入,而是自己接觸,學習如何使用。

理論上是好事,但多數企業的安全漏洞也從這裡發生。員工自行選擇的AI工具,來源和安全性無法得到公司IT部門的驗證和控制,不同工具之間的兼容性問題可能導致系統出現漏洞,進而被惡意軟體或網絡攻擊者利用。此外,員工使用這些工具時,可能會將敏感數據上傳到第三方平台,增加數據外洩風險。

「我們需要把AI視作一個長期的過程,而不是一個短期的解決方案。企業應該投入更多時間在數據準備和技術研究上,而不是急於追求短期成果。」AI認知科學家蓋瑞.馬庫斯(Gary Marcus)在美國科技媒體《CTech》採訪中指出。

包括他在內, 多數AI專家提供給企業的建議都是——別想著一步登天 。

林彥良認為,最關鍵的任務是先把內部資料整理好,「開始串上AI之後,資料的品質的落差,就有可能讓2家公司的成長有明顯的差距。」不只數據品質要高,還必須是「可即時取得」的數據,方便即時分析。

避免「病急亂投藥」,訂好規則跨職能協作
企業在尋找AI解決方案時,目前市面上AI解方服務大多分為2種:1種是提供工具和平台,讓企業導入自己的資料,調教訓練成專屬AI;另1種則是利用預先訓練好的模型驅動,提供應用程式讓企業「一插即用」。

盧志浩建議, 企業先從更容易掌握學習使用的應用開始,而非初期就投入大量資源訓練AI模型 ,讓員工體驗便利性、確保適合組織使用後,再一步步推進更複雜的應用,高層也會對投資更有信心。

對內,必須要制定清楚的使用守則,且評估的團隊必須跨職能,而非單純以IT團隊為主。 過去IT 部門是所有產業中最適合處理AI工作的團隊,他們在審查技術需求、調整對應的基礎設施和控制預算,然而在AI時代,數據需求橫跨多部門,在組織內更加多元化與分散的時候,必須以「協作方式」調整需求並評估整個組織的資源投入。

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為例,今年上線內部專屬的PwC Chatbot,提供員工快速檢索資料。不過身為會計師事務所,各部門掌握的客戶資料機密程度不同,為了確保安全使用AI,資誠召集工程、人資、法律等相關決策人員組成團隊,針對各部門需求定出完整規範和指引,並且定期開會更新調整細項,確保有可依循。

導入AI能強健企業體質,但就像維他命瓶身經常寫的警語「多食無益」,在應用AI技術時,確保妥善規畫並持續改進,才能真正帶來價值。

联系方式
  • +886- 972097767

  • k@acc-ai.com

  • 新加坡莱佛士坊一号购物中心 #02-01 ( 048616)

信息订阅

Copyright © ACC 技术支持:网站维护